活動名稱
【時代對話系列四】紅樓夢研究的新視野
場次名稱
【時代對話系列四】 紅樓夢研究的新視野〈第二場〉「倒行逆『時』談adapt:從改編原著到創造環境——《紅樓夢》是如何通過電影才成為小說的?」
場次內容
【時代對話系列四】 紅樓夢研究的新視野
主講人:林凌瀚 (LAM Ling Hon)
主持人/與談人:廖咸浩 (Sebastian Hsien-hao Liao)
〈第二場〉
「倒行逆『時』談adapt:從改編原著到創造環境——《紅樓夢》是如何通過電影才成為小說的?」
時間: 5/22 (四) 下午 3:00 ~ 5:00
地點:國立台灣大學校史館一樓 外文系會議室
報名連結:https://forms.gle/TDHuF1wzJZSPdvsy8
演講摘要:
〈第二場〉
「倒行逆「時」談adapt:從改編原著到創造環境——《紅樓夢》是如何通過電影才成為小說的?」
對於大多紅學家而言,電影改編大概是無關宏旨的課題,充其量拿來點綴一下枯燥的氣氛。「改編」(adaptation)一詞意味著時序和因果鏈帶上的附庸地位,對於理解小說原著起不了多大作用。改編再好也只不過為晚近的「接受史」提供些細枝末節的例子,等而下之,便流為大可遺忘、偏離正品的庸劣衍生物。可是歷史上,把《紅樓夢》變為一部「小說」的,卻正正是電影。執導首部《紅樓夢》古裝故事長片的程樹仁即聲稱:他的片子將《紅樓夢》「小說化」了。要了解這乍看來跡近荒唐的說法,我建議發掘英文裡adapt的另一歧義——不是對原著進行「改編」,而是對環境加以「適應」,而適應絕非消極對應和承受,而是將環境本身創造出來的意思。換言之,我們不能光看《紅樓夢》在不同的媒體環境中如何被流傳和變型,而是須要反過來將《紅樓夢》本身視為一個並未成形的環境,有待新的媒介把它「首度」開拓出來。此中的奧妙關乎時間性的倒錯和裂變,時為1927年,程樹仁的古裝《紅樓夢》及其所針對的、同年較早推出的首部時裝《紅樓夢》長片之間的爭競,正是這裂變投下的時代縮影。
授課人
林凌瀚,廖咸浩
活動地點
國立台灣大學校史館一樓 外文系會議室
場次時間
2025-05-22 15:00:00 ~ 17:00:00
報名時間
2025-05-13 00:00:00 ~ 2025-05-19 00:00:00
承辦單位
承辦人
邱恩琪; 02-33662582#16; ntuihs@ntu.edu.tw
報名類型
自由報名
參加對象
不限
其他限制條件
無
報名費
免費
人數名額
40 人
尚餘名額
38 人
用餐
不提供
是否提供公務人員學習時數
否
研習總時數
0 小時
學習類別
實體學習
學位學分
無
期別
114
活動縣市
附件
無
備註
無